【聯合報╱朱柏齡╱三軍總醫院副院長,中暑防治中心主任】
今年夏天特別熱,北市近日連續一周最高溫超過攝氏37度。媒體報導,美國過去三周至少有74人被「熱」死,而近日台北與台南9男皆傳出有人暴斃,疑與天氣太熱有關。
因高溫導致傷害或死亡病例,有些是年紀大的慢性病患,但也不乏年輕力壯的正常人,若因對環境的「熱」疏忽,導致傷害或喪命,實為憾事。
中暑常合併多重器官衰竭,如急性肝衰竭、腎衰竭、肺水腫、心臟衰竭、呼吸衰竭、瀰漫性血管內凝血、腸胃道出血、敗血症、橫紋肌溶解症等,死亡率極高,臨床上,治療最具挑戰性。
大家常將熱衰竭與中暑混淆,有時將輕微熱傷害當成中暑,卻將嚴重且危及生命的熱傷害當成熱衰竭。
三總於民國99年成立中暑防治中心,根據收治多名病例的經驗,建議以「熱傷害」代表暴露在熱環境下產生病症,以「重度熱傷害」代表高燒大於攝氏40度,且合併意識障礙,可能危及生命的中暑。
熱傷害,主要肇因於熱環境下,體溫調節能力失衡所致,取決因素一為高溫環境,另一為個人身體狀況,如產熱及排熱功能。
易導致熱傷害的危險因子:處於溫度高、濕度高的環境、劇烈運動、甲狀腺疾病、糖尿病、心臟血管疾病等慢性病、先天無汗腺症、感冒、腹瀉、肺炎、其他感染症、睡眠不足、體質耗弱、肥胖(大於85公斤)、水分缺乏者、新兵(當兵5至7天內)使用利尿劑或影響排汗藥物等。
在熱環境下工作時間及飲水量,需參考熱指數與飲水參考表,同時要注意尿量及顏色,若尿量減少、顏色變深,表示水分不足。
當患者出現熱傷害時,須迅速將其移至陰涼處,解開衣物,以冷水或冰水將身體淋濕,輔以電扇吹拂降溫,將冰袋或冰毛巾置於頸部、腋窩、腹部及鼠蹊部,之後將病患置於開放性且具有空調的運輸工具,盡速送醫,運送過程並持續降溫。
台灣地處亞熱帶,每年夏天高溫高濕期相當長,極易產生熱傷害。預防之道是當熱指數增高時,需有足夠的飲水及散熱,具高危險因子病人避免在室外逗留,室內應有適度空調。
一般身體健康者也需注意,身體狀況不佳時,應避免在高熱環境下工作或運動,了解熱傷害成因及預防之道,避免熱傷害病例發生。
熱傷害有三種:
●熱衰竭:屬於較輕微的熱傷害,暴露在熱環境下,出現暈眩、頭痛、惡心、嘔吐、虛弱、心跳加速、發燒等症狀診
●熱痙攣:屬於較輕微的熱傷害,在高熱環境下,過度運動後合併有不自主之肌肉抽搐
●中暑:重度熱傷害,除了有熱衰竭症狀,另加上發高燒,體溫大於攝氏40度、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症狀,如精神錯亂、癲癇、昏迷等,常合併多重器官衰竭
|
全文網址: 預防「熱傷害」 注意你的尿 - 炎夏保健康 - 健康話題 - udn健康醫藥 http://mag.udn.com/mag/life/storypage.jsp?f_ART_ID=402698#ixzz214wdtsqZ
Power By udn.com